关于名字那些事

关于名字那些事
 
 你认识“冫冖”吗?
 
  别疑惑,这不是两个偏旁部首,确确实实是两个汉字,而且连在一起,是一个叫做“王冫冖”的女生的名字。与已经见诸报端的“宫嫕”“程頔”“陈衎”“马艺箐”“张艳蘘”“吕樑”等相比,“王冫冖”这个名字连被人读错的机会都没有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两个字的读音应该为“冰蜜”。这个小姑娘自己也说,到目前为止,她还没有遇到过认识她名字的人。
 
  “对于自己的孩子,所有的父母都寄予着深切的期望和祝愿,而且在他们心中,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当他们把这种心情倾注到孩子身上时,就表现为想给孩子起个寓意吉祥又特别的名字。现在重名率这么高,家长们就开始在生僻字上动脑筋了。”看到如上这些名字时,饱受“点名”折磨的天津某高校的赵老师说,如今学生名字中的生僻字越来越多,但他庆幸自己已经“炼”出来了。
 
  他至今仍记得2009年他刚当老师时,第一次点名的尴尬情形,当时他负责所在院系大二学生的一门专业课。按照惯例,第一节课应该点名。当看到有个同学名字里的“垚”字时,他傻眼了,试着读了“gu”,结果换来了哄堂大笑,一个女生站起来,挺不好意思地纠正说这个字念“yáo”。结果,他还没来得及从羞愧中走出来,就又遇到了另一只拦路虎邓谌。那时他还没有学会遇到不认识的名字跳过去这一基本技巧,边祈祷边小心地读了“邓shèn”,这一次,讲台下的一百多名学生毫不客气地齐呼“邓chén ”,闹了他一个大红脸。他的尴尬却没能到此为止,看到“谌然”的名字时,他一阵窃喜,然而当他自信满满地读出“chén然”时,讲台下又齐呼“shèn然”,羞得他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那之后,每次拿到学生名单,他都要仔细看过,遇到拿不准或者根本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然后在心里背熟了。最初他还不好意思在办公室进行这项工作,等他发现中文系教授的学生名单上居然也标注有拼音时,他开始热衷和同事们讨论哪个班又有了“奇怪名字的学生”,并开玩笑称学生家长为“大神”。
 
  至今,赵老师仍记得他遇到过或者听说过的学生名字里的生僻字,有“翀”“宬”“絅”“嚞”等,坦陈虽然这些字看起来显得“有文化”,但却是别人的“大麻烦”。
 
  名字里有生僻字,别人可以“敬而远之”,免得闹笑话,但名字的所有者,却得与这名字朝夕相处,于是,免不了会发生些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今年24岁的天津女孩儿王夏,几乎每个见到她的人,都会问她是不是夏天出生的,然后,王夏就得向人们解释她名字的由来14岁之前,她的名字是王昰。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释,“昰”的读音是“shì”,同“是”。这个字,认识的人本来就少,更让“王昰”郁闷的是,当初给她起名字时,父母的依据是《康熙字典》中的读音,应该读“xià”,宋朝有一位皇帝即以此为名。
 
  “父母有文化了,我的麻烦就来了。”王夏笑着回忆名字带来的趣事和麻烦。“王昰”上小学时,学校规定不能出校门,如果被教导主任抓到,就要在周一升旗时点名批评。某一天,“王昰”溜出校门,被教导主任抓个正着,被问及班级和姓名时,王昰起了恶作剧的心思,只说她的名字是“上边是日,下边是正”。果然,周一大会那天,教导主任把她的名字读成了“王 shì”,以至于别的班很多人都不知道批评的是谁。那之后,“王昰”的同学们经常派她出校门买东西,还笑称她不会被教导主任点名批评,搞得“王昰”很烦。
 
  但是相比之下,总是纠正别人的发音让“王昰”更烦。在女儿的强烈抗议下,“王昰”的父母也意识到“这么难念的名字不好出名”,14岁那年,“王昰”改名为王夏,从此再也没有别人叫“王 shì”她也要答应的尴尬了。
 
  “小时候觉得自己挺"各色"的,没想到现在"奇葩"的名字更多。”王夏说,也许因为是过来人的缘故,她总是格外注意别人的名字中有哪些生僻字,以及由此引发的笑话、麻烦和段子。她笑着建议那些名字有生僻字的人们不妨改名,称“我们起名字不是用来被围观的,更不是用来欢乐大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