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商与消费者对车型起名看法不同

  每逢有新车下线,总要配一个名字,不少生产商甚至为新车悬赏重金举行征名活动。只见五花八门的车名层出不穷,越来越多。其中除了有个别一些完全属于是为纯粹的新车量身打造的,其他好多车名都是汽车生产商把老车型的升级换代产品当作新产品推出后所起的名字,比如中华的升级车型改叫“尊驰”,桑塔纳2000的升级车型叫“超越者”,帕萨特的升级车型叫“领驭”等;有的生产商甚至将同一款车型的三厢版与两厢版也取不同的名字,如东风日产此前在推出新车TIIDA时,就给两厢版起名为“颐达”,给三厢版起名叫“骐达”;此前,广州本田的FIT两厢版叫“飞度”,三厢版定名为“思迪”,后来改款后名字又变成了“锋范”。

  总之,生产商希望车名越多越好,这样显得产品线丰富,新车不断,车市也一片旺盛景象。


  生产商:取名是为了求销量

  “其实,不论是推新车还是推改款车,起个新名字,本意上还是为了便于让消费者熟悉,带动车型的销量。说白了,就是图个好彩头。”业内人士赵先生告诉记者,生产商营销的目的很明确,是为了卖车,这一点毋庸置疑。“只不过,在进行新车推广的时候,生产商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盲目情绪,起名时或多或少牺牲了品牌的特点,甚至往往为一款新车挖空心思取名,因过分强调新车而忽视了对品牌的推广,从而走入喧宾夺主的误区。”他说,可以看到,现在不少生产商在给新车起名时基本没什么规律可言,他们往往是看当时哪个词语最流行,就把其中的一个字挑出来,再新添加一个字,组成一个名字;或者将一些销量好的车型中的一个词照搬过来,另增添一个字,就此完成命名。于是,对于汽车界车名“同字辈”的双胞胎、甚至多胞胎数不胜数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对此现象,新华社高级记者李安定此前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曾直言:“目前国内生产商热衷于给新车起一些新、奇、怪的名字,反而让人们对于这些车型的母品牌有些忽略与淡忘,不利于树立生产商和品牌的整体形象。比如前两年很多人习惯把赛欧叫小别克、把凯越叫中别克,把君威叫大别克,这表明别克品牌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根深蒂固的。而现在赛欧改挂雪佛兰车标,雪佛兰品牌下又出现了一大堆车型,这样一来,消费者更是不知所云了。”


  消费者:对新车名不敏感

  汽车生产商对新车取什么名字十分重视,但到最后,消费者很可能对生产商的这番劳师动众并不买账,新车取什么车名在多数消费者眼里并不看重。面对眼花缭乱的车名,很多消费者压根就搞不清楚每款车型之间的区别以及各自的特点。

  自从大学毕业后,省城市民白磊就一心想买辆车方便自己上下班。由于平时工作太忙,虽然他很喜欢车,但真正花在看车上的时间少之又少,以至于车市上到底有啥车,每种车型与车型之间有哪些区别,类似这样的东西,他基本都属于无知。当收到朋友给他的推荐购买车型名单时,看着上面“奔腾、速腾”等一大堆的名字,他彻底晕了,“真够折腾的,名字多得根本看不懂!”

  相信有着同样经历的消费者不在少数。当前的现实就是,由于车型多名字也多,消费者根本无暇对车子有深刻的了解。上海大众的POLO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几年前,当POLO推出后,受到了许多消费者的喜爱,大家更给它起了一个非常好听的昵称——菠萝。但2006年换款的时候,POLO两厢和三厢分别被生产商套上了新名字“劲情”和“劲取”,名字听起来多了些时尚元素,但消费者却犯起了迷糊,“到底哪个是劲情,哪个是劲取”,他们买车的时候只能用“POLO两厢”、“POLO三厢”来称呼,无形中生产商最初的期望也成了泡影,不但品牌形象没能得到提升,原本的忠实“粉丝”也被迫走向迷离。“POLO毕竟在国内卖了七八年了,品牌已经深入人心了,但新名字反倒给人增添了陌生感,令人摸不着头脑。”有消费者对此直言不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