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用品公司起名_汽车美容店取名_汽车修理店取名


  如今,汽车用品公司起名游戏中上演的“中国功夫”秀,已经成为行业内大势所趋的一种必然现象,对于品牌上先天失利的本土中小型汽车生产厂商而言,重视命名上的突破或许更具有现实意义。或许,它能让我们本土汽车企业更加清醒,看清我们的落后究竟都落后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根源上。

  在今天的中国市场,通用五菱雪佛兰从“Spark”变为“乐驰”,南汽从“西亚特”改为“新雅途”,丰田的“佳美”变身“凯美瑞”,而“凌志”则是改成了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雷克萨斯”。当人们熟悉的“富康”车“变成”“爱丽舍”、“毕加索”后,它仍然遭遇了市场的寒冬。

  无论是“爱丽舍”还是“毕加索”,若非亲眼所见,很难想象它们会是一款汽车的名字。在中国人的汉字语境中,这些名字不足以让人产生它与汽车的联想。从沟通的角度看,这些命名不能算是成功之作,事实上,上述品牌的市场表现也正好印证了这一观点。

  汽车改名是为了更好地建立沟通。但是不是随便换个名字就可以实现重塑品牌的目的呢?显然不是。例如,20世纪50年代美国福特公司耗费巨资研发了一款全新的轿车被命名为埃德塞尔(Edsel),听起来像是Hard sell(难卖),和消费者非常反感的止咳药Hardsel的发音也极其近似,并遭遇了滑铁卢,福特公司也为此蒙受近5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埃德塞尔也因此成了世界营销史上最著名的汽车产品失败的惨例。

  因此,同样是改名字,有的人就可以活得很舒服,如“帕萨特”更名为“领驭”后;有的人却活的非常痛苦有如油煎,就象“凌志”改名,表面上虽然“从良”,但实际上则是在两个不明深浅的火坑间跳来跳去,更加倍感煎熬。 
 

  为中国而变的巨头们

  毫无疑问,无论成败,都是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让这些国际汽车巨头们放下自己的身段,甚至不惜为这一市场改变自己。它们注意到中国市场销售数字的持续增长,已完全改变了全球销售份额的比例构成,即使是全球排名第一的通用汽车,中国市场甚至已经成了它的救命法宝。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传统文化深厚影响力的市场,对于汽车用品公司起名来说,一个更加有“中国味”的名字当然会更受欢迎。跨国汽车巨头们意识到,好的名字更要与本土文化相契合,展现车子本身的特性。在韩系车中,东风悦达起亚推出的车型都有一个中国名字,“千里马”、“嘉华”和“远舰”分别代表着东风悦达起亚在陆上、天空和海洋称霸的雄心;德国大众的“君威”显示出的则“君临天下、威风振天”的气势,这与“君威”的市场定位十分吻合,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种即不失技术品味,又有效融合中国地域风情的命名方式,极大程度上迎合了中国消费者的认同,也确保自己能在中国市场有着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更何况,中国的汽车消费市场也在发生着多元的、让人惊异的、深刻的变化。短短两三年间,随着中国新兴中产阶层数量的猛增,中国汽车市场已经从公务市场转为私人消费市场,这个转变带来的最大变化是从消费的统一性需求转向追求差异性的个性化消费。即使一直被中国人称为“官车”象征的国产奥迪,其消费群发生的变化也令人意想不到,奥迪市场部部长透露:“(奥迪A6)北京市场上私人购车占70%,而在珠江三角洲,这个比例到达了90%。”

汽车修理店取名

  私车需求的猛增已使消费的差异性突现,“老三样”打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各大品牌纷纷加紧推出新款汽车,展开对新的消费群的争夺战,尤其在10-20万区间的车型竞争最为激烈,现在消费者购车前都会列出一长串备选的产品名称。而汽车厂家也终于发现,消费者的差异性是如此之大,即使是同一款飞度车型,购买三厢和两厢的消费者居然也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因此,越来越多“中国味”的汽车品牌,已经是厂家竞夺各个细分化市场、给消费者贴上“个性化标签”的最好武器。  

  本土汽车品牌的“名之惑”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轿车品牌已经相当丰富,2005~2006年2月,汽车工业协会统计的在售轿车品牌数量达到96种,该部分轿车品牌的销量占同期轿车累计总销量的98.88%,并且主要是由我国自主品牌、日系、德系以及美系品牌组成,这四部分占到品牌总数的84%。其中我国轿车自主品牌数目尤为可观,达到35种,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令购车族们如数家珍的往往是一长串的洋品牌车名,而能记得起来的国产自主品牌的车名却是寥寥无几。

  应该说,这种遗憾跟本土品牌的汽车美容店取名策略不无关系。当跨国公司越来越适应中国市场,开始运用中国文化为自己的产品“点睛”、“加色”时,本土企业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一方面失去了传承中华文明的勇气,丧失了自己的特色,另一方面又未能与时俱进,没有跟上时代潮流的演变,完全没有了自己的个性。

  在突围之旅中,两家企业都有点乱了方寸。华晨的后续车型,有的叫“尊驰”、有的叫“骏捷”,市场表现都是差强人意,品牌内涵与原来的“中华”相比更是天壤之别。奇瑞本来表现稍好,有一款成功的“QQ”系列车,它定位于中国年青汽车消费群体,这是对市场进行细分后所做出的选择,在名称使用上,“QQ”同时体现出了年青一族的现代群体气息,实现了产品名称与品牌目标的完美结合。但是接下来的奇瑞又有些让人看不懂的了。它的Crossover车型,本来极具个性、突破性,但它的名字却是毫无想象力的“奇瑞A5”!“A5”究竟是什么呢?代表什么呢?这是一个既能体现产品特性又能闪现品牌光芒的好车名吗?

  汽车用品公司起名的背后,是本土汽车品牌定位的模糊不清,是市场经验的不足。作为本土品牌,论知名度,本土企业远不及德国、美国、日本等一些汽车发达工业国的老牌汽车制造商,论技术,本土企业更无法与这些有着多年经验的汽车制造商相媲美。在面临这些不利条件的情况下,如何在品牌夹缝中生存,如何以小博大?显然,品牌定位显得尤为重要。